标题搜索

华夏徽茶网

茶乡集萃——《徽茶》七周年特别栏目醉美茶乡集萃

龙舒故地  魅力茶乡

       舒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周时期属舒国,分立舒鲍、舒龙等国,史称群舒国。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舒县,翌年改龙舒县。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设舒城县延用至今, 《旧唐书·地理志》:“取古龙舒县为名。”其域内风景秀丽、区位优越,素有“安徽北戴河、省会后花园”、“皖中花园、舒适之城”之称。

       舒城,更是一座千余年来浸润着名茶芬芳的世外茶乡,据《本草衍义》记载,四世纪初的东晋,江州刺史温峤向东晋皇帝进贡茶一千斤,茗三百斤。陆羽在《茶经》中评判佳茗时说:“淮南:以光州为上,义阳郡、舒州为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文中的舒州包含了今天的舒城。

       陆羽《茶经》中引东汉时的《桐君录》载:“西阳、武昌、庐江、昔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而汉书《地理志》中更是直接记载道:“庐江郡领十二县,曰舒、曰居巢、曰龙舒……”由此可见,最晚至东汉时舒城、庐江等县已盛产茶叶,且品质很好,广为外界所知。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亲临舒城县,视察舒茶人民公社,挥手指向山坡,发出了“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伟大指示,舒城“九一六茶场”自此横空出世。1968年“九•一六”茶园正式开工建设,如今,山坡上已是茶树丛丛,满目苍翠。近年来,舒城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为避免茶叶生长过程中使用农药,减少茶园虫害,率先采用黄色粘虫板和太阳能诱虫灯绿色防控技术,促进无公害茶、有机茶的生产。舒城作为中国绿茶出口基地,先后被有关部门授予“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中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和“安徽茶产业十强县”等称号,舒城兰花谷也被授予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舒城小兰花具有十分优秀的品质特征,其外形芽叶相连似兰草,色泽翠绿,匀润显毫,冲泡后如兰花开放,枝枝直立杯中,有特有的兰花清香,汤色绿亮明净,滋味浓醇回甜;流传至今的一首 《卜算子》,形象生动的道出了人们对舒城小兰花优异品质的由衷赞美:

深谷伴幽兰,长夜仰星月。

玉露冰霜转岁寒,浸润青青叶。

浴火抱相思,不负红尘约。

沸水盈盈绽蛾眉,香韵称奇绝。

 

广者纳德  有茶生香

       广德古称桐汭,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时属鄣郡,东汉建安初年,孙策平定宣城以东,拆故鄣置广德县。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素有“三省通衢”之美誉。

       广德茶事,由来已久,其境内山水相依,土壤肥沃,历来盛产备受欢迎的名优茶品,再加上地处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交通便利,使得广德好茶可以比较方便地行销外地,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第一贡茶芥(ka)茶产区就包括三省交汇的江苏宜兴、浙江长兴、安徽广德,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在《茶业通史》中记载:“在宋代和明朝,广德已是茶叶重要产区,公元1142年,广德军榷茶达69710斤。”

        据史料记载,公元1398年,广德州茶税达到50.33万贯,数额为当时各州之首!茶市之盛,令人神往。《广德县志稿·货之品》里有这样的描述:“茶(叶)昔日为大宗…,北乡五花岩山之茶尤称珍品,谓之云雾茶,今已绝少。石溪、杨滩、甘溪等处亦佳。但所产者多系野山茶,并无人兴种耳”。广德籍历史名人在其亲自编纂的《广德县志》中记载:民国四年美国巴拿马赛会,余任国际审查官,以广德之茶与赛,得金牌大奖,现尚存有得奖证明书的照片,如以此相片为茶美之证,可做商标之用,因中外咸知,有档案可籍也。这是广德地域名茶“广德云雾茶”获得1915年巴拿马金奖的铁证。历史典籍的记载寥寥数笔,然而却能从中深切地感受到广德茶业的厚重历史和当时广德云雾茶颇受市场欢迎的辉煌场景。

       广德县属于半山区县,南部为山区,中北部为丘陵平畈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冷暖,四季分明,且光、热、水资源丰富,光照适中。年平均气温15.4℃,年降雨量1328mm,无霜期近300天,加之处于神奇的北纬30°黄金产茶带上,使得广德茶叶具备了优异的天然品质。种种因素,让广德茶叶在质量与产量上达到双优的理想效果。

       自第十一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提出茶产业的“新常态、新机遇、新发展”主题后,新常态下如何转型升级茶产业便成为近年来茶界热议的焦点话题。作为安徽省26个重点产茶县之一的广德县,近几年来,围绕“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安徽省农委“茶叶绿色增长,茶农增产增收”的目标要求,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如今的茶乡广德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政府的有力指导下,全县茶企茶人共同努力,建生态茶谷、筑万亩茶园、兴茶文化节、把茶旅产业融合发展……业已逐渐形成广德云雾茶、广德白茶、广德黄金芽三大名优茶品系,“多滋多彩广德茶”茶业体系日趋完善。

 

画里黟县  自古留香

       在古徽州秀丽山水的深处,在巍峨壮阔的黄山白岳之间,有一座文史与茶香并重的世外“小桃源”——黟县。作为古徽商聚集地和徽文化发祥地之一,黟县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并天下,废分封,行郡县,始置黟县,原称黝县,属鄣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遣中郎将贺齐平黝陈仆、祖山,设置新都郡,改“黝”县为“黟”县,黟县之名,由此沿用至今。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市向晡前散,山经夜后寒。

       这首脍炙人口的《小桃源》,是诗仙李白对黟县的由衷赞美,唯美的山水风物、淳朴的民风民情、故老相传的文化习俗……无不让他深深迷醉。

       至少在唐代,黟县产茶就已然远近闻名,其域内海拔千米以上高峰52座,年平均气温15.6℃,相对湿度78%,中部中山茶产区,年平均雾日达到190天。茶树常年生长在远离污染、云雾缭绕的环境中,更兼茶园土层较厚,自然肥力高,芽叶中积累了丰富而优质的内含物质,造就了黟山雀舌、黟山石墨茶、古黟黑茶等享誉古今的历史名茶。

       黟山雀舌作为新创名茶,茶香高长,滋味甘醇,其茶名为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命名。1988年,黟县农业局聘请制茶专家詹罗九指导改进后,黟山雀舌在当年的名茶评比中荣获安徽省优质农产品证书。清同治年间《黟县三志》载:茶,六都石墨岭产茶最佳,茗者谓之石墨茶。石墨茶是传统历史名茶,因产于黟县石墨岭而得名,岭上石墨村人常年饮石墨茶,人俱高寿,其茶汤碧绿,冲泡后幽香馨人,香气绕杯旋转上升,饮后回味无穷。

       而黟山石墨茶的起源,则是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关的一则传说。相传李白曾追寻陶渊明足迹,逆新安江而上,经“七省通衢”之称的渔亭古镇,过横江,在浔阳台上岸,沿徽州“宁池古道”,游览桃源书院,在石墨岭上一茶亭休息品茗,见当地茶叶色泽墨绿,香味浓郁独特,饮后身轻气爽。便问此为何茶,答曰:“未曾有名”,李白思索片刻,说道:“不如就叫石墨茶吧”。高兴之余更是写下“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的诗句。

 

嗟尔祁阊 茶之天堂

       祁门,地处黄山西麓,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8.64%,拥有茶园16万亩,举世闻名的祁门红茶即产于此,是久负盛名的“中国红茶之乡”。

       祁门种茶事茶究竟始于何时,已无史可稽,但可以确定的是,早在唐时祁门便已茶市兴旺,所产好茶更是为世人称赞不已。唐歙州司马张途所著的《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记载到祁门“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每岁二三月,裔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

       作为自古以来的名茶产区,祁门的茶树生长环境十分优越。域内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更兼阊江水系纵横县境,滋润一方。每到春夏之际,山间云雾缭绕,相对湿度都在80%左右,与祁门槠叶种所需湿度完全匹配,“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衣”,山高林密形成了许多小气候地域,滋养得生长在这里的茶树灵气盎然。同时,云雾笼罩山间,减弱了日光的直射强度,年均日照时数1816.6小时,年日照率为45%,这种环境为祁门红茶香气馥郁,叶汁醇厚而不苦涩,滋味芳香隽永等特点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祁门红茶特有内含物质的形成。一代伟人邓小平说过:“你们祁红世界有名!”从祁门山水之间走出的祁门红茶,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英国王室至今更是仍酷爱饮用祁红。

       名茶之乡,不仅有传世高香的祁红,更有着神奇且令人着迷的祁门安茶。安茶是一款奇特的茶,始创于明末清初,初在京城畅销,《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均有载,其茶汤独特,从第一泡到最后一泡均有不同的口感,曾有人这样品评道:前面有些杂味,到第四、第五泡,杂味没有了,到第八、第九泡,茶汤越喝越细,余韵无穷。

 

皖南佳境 茶乡旌德

       旌德,位于皖南山区、黄山北麓,东临苏浙沪,北枕皖江,建置于唐宝应二年(公元763年),是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文风荟萃。

       旌德县自古便已开始种茶,据《宁会要食货志》载:“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宁国府宣城、南陵、太平、宁国、旌德、泾县产茶数为5600317千克。”而元代农学家王祯在旌德任县尹时所著《王祯农书》之《农器图谱》中更是对旌德茶事进行了极为生动的描述:“水转连磨……常到江南等处,见此制度,俱系茶磨。所兼碓具,用捣茶叶,然后上磨。”及至明清,旌德茶更是名声大噪,广受世人赞誉。明嘉靖《宁国府志》记载,旌邑凫山茶与宣城绿雪、太平云雾等齐名。

谁谱旗枪陆羽经,茶烟罨霭出茅亭。

金鞍过客行将歇,草履诗篇酒乍醒。

细雨压将春树暗,微风散作暮山青。

清泉一勺斜阳里,飞鸟双双度翠屏。

       春雨淅沥,青山如黛,泉水叮咚,茶烟袅袅,这首咏赞旌德茶乡的古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了旌德令人神往的茶乡景致。

       旌德位于北纬30°黄金产茶带上,自古以来便是远近闻名的茶乡,其域内环境十分适宜优质茶树的生长。茶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无霜期达231天,年降水量1395毫米,空气相对湿度77%,天山一带年均降水量更是达到16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年日照时数1972小时,日照率45%;更兼土壤肥沃,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对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创造出了极佳的生长环境。

       作为旌德的代表性名茶,天山真香具有令人艳羡的品质特点,其外形挺直略扁,茶芽肥壮,色泽翠绿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浅绿清明;滋味醇厚鲜爽,回味甘甜,香气高长,含持久清花香,叶底嫩绿明亮。品饮天山真香时,别有一番情趣,将茶芽泡于无色透明的玻璃杯中,起初枝枝茶芽芽尖向上在水中交错起落,茶芽吸足水后皆簇立杯底,恰似雨后春笋,栩栩如生,汤色芽影,赏心悦目;杯盖乍启,馨香扑鼻,细品慢啜,六腑芬芳,冲泡四开后茶香犹存,余韵悠长。


获取短网址


分享到: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