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搜索

华夏徽茶网

茶乡集萃

六安茶谷   皖西明珠
 

古诗赞曰“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六安市地处皖西,是大别山的门户,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享誉古今的名茶珍品,而蜿蜒其中的五百里茶谷,更是山水茶香皆动人。

据《本草衍义》记载,东晋时,江州刺史温峤向皇帝进贡茶一千斤,茗三百斤,而东晋江州辖区则包括了今大别山西南部。《新唐书·地理志》载,庐江郡(今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向朝廷进贡六安茶叶,后又有寿州(今六安霍山)贡黄芽茶。《唐国史补》记载,当时贡茶品目有10余种,寿州霍山黄芽赫然在列,足见六安茶叶在唐时已闻名天下。明代徐光启也在《农政全书》中指出“寿州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

名茶飘香醉远客,茶谷风情迷万家。六安的好山好水孕育出了秀美灵气的“五朵金花”——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金寨翠眉、华山银毫。瓜片的奇,黄芽的嫩,翠眉的秀,还有银毫的回味无穷和小兰花的自然清香,“五朵金花”各显神通,点缀着五百里六安茶谷的山山水水,让茶香融入美景,让景里溢满茶香。

百里山水画廊、郁郁葱葱的茶山、隐在云雾中的茶谷、还有漫山的桂花飘香……漫步在六安茶谷中,随性游览,任意东西,但见山峦叠翠,竹木成林,茶与山水相融,淡淡的茶香混合着山土的气息在鼻端弥漫,整个身心便沉醉在了这一方宛若世外桃源般的醉美茶乡。

 

茶香广德   茗贯古今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处于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区域面积 2165 平方公里,辖6镇3乡,136个行政村(社区),人口51.5万,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素有“三省通衢”之美誉。这是一片历史底蕴深厚的土地,一千八百余年的县史灿烂辉煌!这也是一片充满绿色生机的土地,十万亩茶园铺满座座茶山,蔚为壮观!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这是明代许次纾在《茶疏》的一句话,道出了好茶与天时地利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用这来形容广德和广德茶更是恰如其分。

广德县属于半山区县,南部为山区,中北部为丘陵平畈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冷暖,四季分明,且光、热、水资源丰富,光照适中,年平均气温15.4℃,年降雨量1328mm,无霜期近300天,整体气候条件十分适合优质茶树的生长。

县境内的南部山区群山环抱,林木成荫,植被丰富,生态资源保存良好。年平均温度13.9℃、光照率45%以下、年降雨量在1400mm以上,在春茶季节,茶区云多雾重,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叶有效成分的积累,是开发名优茶的理想基地。而在中北部丘陵茶区,由于地处丘陵平缓地带,易于机械化管理,很适合建立丰产优质茶园,有利于茶叶产量的提高。同时,广德还处于神奇的北纬30°黄金产茶带上,使得茶叶具备了更加优异的天然品质。种种因素,让广德茶叶在质量与产量上达到双优的理想效果。

 

诗茶休宁   画意仙境
 

休宁,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居皖连浙通赣,是三省要冲之地,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休宁全县国土总面积2135平方公里,地处黄山脚下新安江畔,域内地形呈“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著名的茶乡旅游胜地、中国有机茶之乡,更兼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正所谓:水墨江南画境,诗茶相和休宁。

休宁建县久矣,始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而休宁县产茶历史,亦有1200余年的漫长岁月,千余年来,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种茶制茶,把生于山水间的灵秀嘉木制成佳茗,氤氲芬芳,茶香不辍。

休宁县位于“中国绿茶金三角”的核心区域,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林木丰茂,全年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适宜,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2℃,相对湿度78%,十分适宜优质茶叶的生长。县域内土层深厚,松软肥沃,在这片灵山秀水之中,没有任何大气污染,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坐落于这些大山中、密林间、山谷里、溪河旁的茶园,为高品质有机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休宁茶事始于唐,闻于明,兴于清,特别是明代中叶休宁茶叶中的代表——松萝茶问世,更是带动了中国炒青绿茶的繁荣,至清代徽州绿茶多集中于休宁县屯溪镇精制出口,故称“屯绿”,是中国最早出口欧美的绿茶,曾经占据了中国绿茶外销的半壁江山。根据资料记载,著名的哥德堡号沉船上有大约有370吨中国茶叶,数量最多的就是安徽休宁地区的松萝茶。一千二百余年的制茶历史,造就了休宁茶乡名扬天下的荣光,传统历史名茶“琅源松萝”、“白岳黄芽”、“金龙雀舌”等历来为茶人钟爱,而新开发的“茗洲”、“凫绿”、“霞雨”等更是中国绿茶中的精品。

 

茶乡太湖   禅意圣地
 

太湖,古称左县、晋熙,在西汉时为湖陵邑地,属庐江郡。太湖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东邻潜山、怀宁,南连望江,西接湖北蕲春、英山,北毗岳西,东西相距64公里,南北相距23公里,总面积2040平方公里。境内山峦叠翠,植被完整,十万亩花亭湖紧锁于群山之间。

太湖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县,东汉时省湖陵,入皖县,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立太湖左县,属晋熙郡。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晋熙县复名太湖县,去“左”字,属同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县地置青城、荆阳二县,三年后废青城并入荆阳,再一年又废荆阳为太湖,属舒州,县名沿用至今。

大别山中第一湖——花亭湖,宛如一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且集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于一湖,是难得的旅游、疗养和文学创作、地质研究的胜地。

陆羽《茶经》记载,唐朝时太湖就已盛产茶叶,至明清年间太湖地区所产的芽茶更是被户部列为贡品。

据典籍记载,当时产于天华诸峰一带的南阳谷尖家喻户晓,为发掘这一历史瑰宝,1986年4月,在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的亲临指导下,发掘历史名茶南阳谷尖,改良制茶技艺,易名为天华谷尖。“天”为山之高,“华”为物之精,“谷”喻茶形又指时令谷雨,其原料采制和制作工艺非常考究,形似稻谷,色泽翠绿,香气高长,汤色碧绿,滋味鲜爽,叶底匀整嫩绿明亮,以味道浓厚、持久耐泡而著称。

天华谷尖是清明前后采制的春茶,是一种特级烘青绿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过漫长秋冬季节的休养生息,使得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成茶色泽翠绿光润,条索紧细圆直,锋苗显露,叶底匀嫩,香气持久,回味隽永,具有生津止渴、提神爽气之功效。

 

 

大美宁国   茶香千年
 

宁国,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天目山北麓,其名取自《易·乾卦》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寓意邦宁国泰、长治久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是吴楚故地,历史文化悠久,自汉建安13年(公元208年)建县以来,漫漫一千八百余年,物华天宝,江南古邑。

宁国,东临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县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以来便是人文阜盛的江南故地。儒释道文化、江南文化、徽商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交融积淀,形成了宁国“土著少,客籍多,五方杂居,相融共生”的独特历史底蕴。

宁国产茶,由来已久,至少至唐末时,宁国好茶就因品质卓绝而已闻名遐迩,并见诸史册。到了宋代,宁国茶叶更是举世闻名,忝为皇家贡茶!宋代李心传(公元1162年)著《建炎杂记》中明确记载到:“宁国县鸦坑茶为贡品。”鸦坑位于宁国高峰山脉东南,即今方塘乡境内。到了清康熙年间,清人张所勉著《鸦山辨》云:“宁邑产茶不一处,龙潭、济川、高峰、千亩诸地皆可入志。”可见宁国处处皆产好茶,且为天下人所知。新时代下,宁国茶叶更是取得了世人赞叹的成绩,在1985年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宁国代表名茶黄花云尖一举夺魁,闻名全国。

黄花云尖是宁国的代表性名茶,自创制成功以来就以其优异品质揽誉无数。

1985年,黄花云尖被农牧渔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评为全国名茶,获农牧渔业部优质农产品证书和奖杯,同年获安徽省农牧渔业厅颁发的优质农产品证书。1989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名茶称号,专家们对该茶的评语是:“品质优异,风格独特。其外形挺直平伏,似梭状,翠绿显毫,香气高爽持久,汤色淡绿,清澈明亮,滋味醇爽回甘,叶底芽壮嫩绿明亮。”

在陈椽教授主编的《中国名茶》这样记载到黄花云尖:“黄花云尖是新创名茶,具有独特风格,其外形挺直,似梭状,壮实匀齐,色泽翠绿,显毫,冲泡后,茶香嫩鲜,高爽持久,含有花香,滋味醇爽回甘,汤色淡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亮,肥厚整齐。”名茶品质卓绝,无怪乎能于1985年全国名茶评选会上一鸣惊人,此后茶香满天下!

 

泾县兰香   源于生态
 

泾县, 古称猷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宣城市境西部,总面积2054.5平方公里,东西距66公里,南北53公里,置县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从地理坐标系统来看泾县地处北纬30°21′至30°50′,东经117°57′至118°41′之间。根据气象指标分类,属于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有春来迟,秋来早的特点。黄山余脉绵亘县境东南,九华山支脉逶迤西北,“枕徽襟池,缘江带河”,长江一级支流青弋江自西南向东北盘游在境内穿过万山丛中,沿途风光光无限,四季景色宜人。

泾县产茶历史悠久,据《宁国府志》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远在唐代就曾出产过白云茶,涂尖等名贵茶叶。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途经宁国府时,知府大人献上泾县产的贡尖,乾隆尝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吩咐随从带上饮用。清朝晚期,泾县尖茶已畅销沿江各大城市,并随出洋华人批量销往东南亚一带,故在当时,尖茶又有“洋尖”之称。明朝末年,居住在泾县黄田涌溪的罗隐和尚,又创制出风格独特的“涌溪火青”,并以其腰圆紧结,味甘香浓的特点享誉全国,1982年被国家商业部和中国茶学会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98中国国际名茶展览会上被评为“名茶推荐品”,2009年在日本夺得“世界绿茶评比”最高金奖。

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出肥嫩滴翠的茶芽,再经过精心揉制,就成为香高味醇的名茶了。其精品开美绿润,香似幽兰,味如甘霖,近乎仙人所赐,难以多得。冲泡一杯满堂飘香,品尝一口回味无穷。因芽叶肥壮整齐,茶叶泡在杯中枝枝如含苞欲放的兰花,竖立于一杯翡翠玉液之中,喝过泾县名茶的人,常会成为泾县茶叶的永久顾客。有年夏日,邓小平同志登黄山路过泾县,品尝了泾县名茶后称赞道“此茶甚好,有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之好,以后就喝此茶”。

泾县现有茶园8万多亩,2016年茶叶总产2500余吨,产值3亿元,是泾县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更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泾县茶业科技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已获3项省部级科技奖和4项发明专利,主持制定了6部安徽省地方标准,2次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惠民兴村先进单位”。泾县茶叶已20多次荣获国内外名茶评比大奖,产品检测合格率一直保持为100%。近日“国家汀溪兰香有机茶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以95分的优异成绩通过了安徽省质监局的考核验收。

 

天境黄山   茗溢四海
 

世界闻名的黄山耸立于南,声名鹊起的太平湖静卧于北,作为历史名茶黄山毛峰的主要产地、太平猴魁唯一产地的黄山区,在方圆177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具备名山、名水、名茶三大最抢眼的优势。因此,近年来,黄山区委区政府郑重提出“打造绿色人居、发展绿色经济、加速绿色崛起、建设风景宜人、城乡宜居、环境宜业”发展战略,将黄山区建成“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佳的地方”。

茶,是黄山区生长的一朵绿色奇葩,在中国十大名茶中,太平猴魁的美誉度与影响力逐年攀升,被誉为“茶之翘楚,极品中的极品”,黄山区茶业经济也正在健步前行。

黄山区境内峰峦叠嶂、河湖纵横,在这青山碧水之间,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整天满山云;立春季节百花香,谷雨时分兰沁脾。太平猴魁就在这样绝佳的生态环境中孕育而生,可以说,其独一无二的品质是名山的恩赐、秀水的造化。其采摘和制作工艺极为考究。太平猴魁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摘取一等金质奖章之后,近年来,又在国际茶博会上获得“茶王”称号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黄山区也先后荣膺“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等荣誉称号。

名山名水育名茶,太平猴魁香万家。以太平猴魁为代表的黄山名茶必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黄山区的茶产业也会在新时代铸造更为骄人的辉煌。

 

氤氲祁门   传世高香
 

祁门建县于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史载“以其县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乃合名祁门”;位于安徽省南端,处于神奇的北纬30°线上,是举世公认的优质茶叶产区。祁门境内山峦起伏,清溪纵横,森林覆盖率达88%以上。地势北高南低,黄山山脉自东北入境,蜿蜒向南延伸,绵亘县城大部。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一般海拔高度多在300米左右,出产祁红的茶园就分布在这方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峡谷、山地和丘陵之中。

好茶生处必有好雨水。祁门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更兼阊江水系纵横县境,滋润一方。气候温和的祁门县春暖夏热,秋爽冬凉,无酷暑严寒相逼,四季变化井然有序,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最优越的自然环境。遍布山间的茶园周围树多林密,形成了自然的遮荫作用,同是在春夏季节,阴雨连绵,即使晴天,也常是云雾笼罩山巅。

这些环境为祁门红茶香气馥郁、叶汁醇厚而不苦涩、滋味芳香隽永等特点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最有利于祁门红茶内含物质的形成。优质而丰富的茶树品种,植于肥厚优良的土中,沐着山间云露,享着日月光华,造就了祁门红茶的卓尔不凡。

 

注:文章来源于《徽茶》2017年12月刊醉美茶乡


我们崇尚分享,尊重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获取短网址


分享到: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

文章详情,华夏徽茶网